將社團活動與思政育人深度融合


加強學生社團建設,是高校擴展育人路徑、增添育人活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與時俱進的重要體現。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通過非課程化的活動形式,在當代大學生價值塑造、能力培養、人格完善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高校學生社團與思政育人深度契合。為進一步促進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質增效,應發揮學生社團育人優勢,立足其自身特點,探索建立一套“理論學習—基層實踐—社會宣講”的發展路徑,充分發揮朋輩育人功效,彰顯學生社團在思政教育中的生力軍作用,協同推進高校“大思政課”建設有效落實。
堅持理論牽引,以理論學習引領社團活動創新建設。2024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發布《關於共建高校“大思政”體系 推動高校共青團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加強團組織、學生會(研究生會)、學生社團組織協同,緊密結合學生實際和學科特點開展工作”。高校思政教育要將各項要求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就必須將理論學習放在首位,以理論學習帶動各類社團建設。一是要發揮學生理論社團領學作用,面向全校學生定期開展經典原著讀書報告會、征文評比、“大學生講經典”等活動,全面提高學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的能力。二是構建經典研學網絡陣地,鼓勵有能力的社團圍繞經典著作研學牽頭制作微視頻,並利用公眾號、視頻號等數字化技術手段進行學習推廣,擴大覆蓋面和輻射范圍。三是豐富理論學習模式,邀請專家定期為理論型社團開展專題講座,指導主題討論會、學習交流會等多樣化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國內外形勢和社會熱點問題,深入了解國情、黨情、社情,擴展知識面,增強責任感。針對實踐技能型社團、文化藝術型社團以及公益服務型社團,可結合社團性質和特色活動,挖掘與其日常活動相關的理論知識點,將理論學習融入社團活動,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社團建設,促進學生深刻領悟其精神力量。
注重實踐導向,以基層實踐助力社團活動深入開展。社團作為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載體,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封閉性,通過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推動思政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構建開放的育人體系。可利用寒暑假返鄉時段組織社團成員深入中小學、社區、鄉村、企業、紅色教育基地等進行實踐調研或志願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活動開展的質量而非數量,鼓勵每個社團發揮其獨特功能,打造社團專屬的思政品牌。社團活動應服務於學生發展、服務於社會需要,展現青年學生的時代風貌,實現從校園到社會的“破圈”。以“鄉村振興實踐團”為例,指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挖基層農村示范典型,通過實地調研、人物訪談、直播助農、影像記錄等方式,從青年視角挖掘鄉村發展故事,以鏡頭記錄鄉村變遷,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青春動能。此外,還應鼓勵社團成員利用個人專業技能、社團專長為村民帶來切實的幫助,把“小我”融入“大我”,更好地報效祖國、服務發展。
發揮學生理論宣講社團獨特的話語傳播優勢,以面向全社會的宣講鑄牢社團育人育己成果。傳統的宣講多採用線下面對面的形式,有些宣講沒有契合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效果差強人意。要解決此類問題,就要突破傳統宣講的單一講述方式,讓宣講從課堂走向社會,從單一走向多樣,以線下結合線上,以小故事折射大時代。一是校內校外聯動,整合多方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因此,要高度重視社團宣講的實踐性,把宣講同生產一線、紅色教育基地、基層社區等結合起來。例如,北京師范大學青春講師團安排講師前往北師大各附屬學校、北師大支教幫扶地、北京市京源學校等開展志願宣講,指導附屬學校成立學生宣講團並赴周邊社區進行宣講,探索可復制、可移植的中小學宣講團籌建方案,構建育人共同體。二是以線上結合線下,將傳統面對面宣講交流更直接、情感共鳴更容易的特點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用好各類媒體、網絡平台,通過網絡直播、網上互動等方式,推出一批既有理論深度又貼近學生特點,兼具深刻思想性和廣泛參與性的網絡教育資源。三是以小故事折射大時代。校園宣講作為傳播黨的理論的重要渠道,既要關注黨和國家的重要活動,又要呈現學生關心的焦點問題。因此,就要善於講故事,精心設計故事講述方式,例如,可以採取“宣講+情景再現+朗誦”的互動化方式,讓廣大師生在情理交融中感悟思想偉力。要堅持胸懷大局、著眼大事,將國家大政方針、歷史英雄人物事跡等轉化成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小故事”,自編自導自演主題情景劇,通過情景劇演繹,引導學生思考故事蘊含的道理和原理,探求故事揭示的思想和理論,把抽象的學術話語轉化為生動的敘事話語,讓學生領略理論的魅力,感受理論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總之,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社團活動與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意義重大。建立學生社團“理論學習—基層實踐—社會宣講”的發展路徑,能夠更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重要作用,有利於高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開展,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者:郭晨光,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