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教育家精神萬裡行”系列訪談

山東大學黨委書記任友群:以教育家精神引領高校教師隊伍建設

人民網記者 孫競
2025年08月29日14:49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222
小字號

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為進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生涯全過程,並轉化為廣大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聯合人民網教育頻道、學習強國平台共同開展策劃,推出“教育家精神萬裡行”訪談欄目,邀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深入研討、分享感悟,共同書寫好新時代的“強師答卷”。  

“高校是弘揚教育家精神的主陣地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最前沿,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新時代高校加快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日前,山東大學黨委書記任友群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任友群介紹,山東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系列重要論述,全面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將弘揚教育家精神作為鑄魂強師的核心抓手,推動廣大教師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勇當科技自立自強和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排頭兵。

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學育人和教師成才全過程

任友群指出,要堅持把教育家精神貫穿、融入到教學育人和教師成才各環節、全過程:一是筑牢課堂教學主陣地,將教育家精神融入育人全過程﹔二是貫通科學研究主渠道,實現教育家精神與學術創新深度融合﹔三是拓展社會實踐大課堂,搭建教育家精神踐行新平台。

“課堂教學是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的核心載體。”任友群提出,高校要探索構建“三維聯動”機制:構建“教育家精神+”課程體系,開發教育家精神專題教學模塊﹔強化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培養培訓,推進教師資源配置優化和管理制度改革﹔深化課程思政改革,開發沉浸式育人載體,引導教師在專業知識傳授中滲透育人智慧。

談到教育家精神與學術創新深度融合,任友群認為,要著力強化學術研究的價值引領,在科研立項、成果評價中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引導學者大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建立跨學科教研共同體,鼓勵師生圍繞教育前沿問題開展聯合攻關。不斷健全學術規范制度,通過典型案例研討、科研誠信承諾制等形式,筑牢學術創新的道德基石。

任友群表示,踐行教育家精神,還要不斷拓展社會實踐大課堂。要深耕基層沃土,緊密對接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打造師資共育、課程資源共享等長效機制﹔要鏈接產業前沿,聚焦國家重大需求,推動師生在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設計未來教育場景等實踐中錘煉創新能力﹔要樹立全球視野,構建全球教師教育實踐網絡,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國際教育治理議題研究、跨文化教育援助等項目。

實施差異化評價模式 不斷優化人才評價機制

任友群介紹,山東大學在深化教師評價改革實踐中,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與高校教師發展規律,構建起“師德筑基—分類評價—通道拓展—團隊賦能”四位一體的改革體系,形成了具有示范價值的教師隊伍建設經驗。

“學校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准,嚴格師德把關,將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作為教師准入、晉升、考核的首要標准。持續打造‘光榮的使命’教師思政品牌,大力加強全國‘最美’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等選樹宣傳。同時,堅持師德違規‘零容忍’,密切校院聯動、部門協同,嚴格懲處師德違規問題,規范追責問責機制,進一步強化教師職業行為的剛性約束。”任友群說。

在分類評價體系構建方面,山東大學創新實施差異化評價模式。任友群介紹,崗位設置方面,學校細分教學科研型、應用技術開發型、國防型、學科交叉型等崗位類型,每類崗位對應特色評價標准。成果認定方面,突破傳統評價范疇,人文社科類納入了咨政建議、智庫研究、社科獲獎、文藝作品等﹔自然科學類拓展了知識產權、發明專利、成果轉化、工業設計、行業標准等,此外,在教學領域把課程建設、教學比賽、教材撰寫等方面也作為評價對象,促進不同學科教師發揮專長找准定位。

“學校設立標志性成果直聘通道,對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教師實行特殊評審機制。針對青年教師構建破格晉升‘綠色’通道,支持青年人才成長。”任友群表示,山東大學不斷優化人才評價機制與制度保障,賦予重點科研團隊崗位設置、績效分配等自主權,向重點科研平台下放職稱評審權限,允許教師在多個學科領域參與評聘,鼓勵組建跨學科攻關團隊。資源配置進一步向國家戰略需求領域傾斜,形成動態調整機制。

全面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對教育變革產生廣泛影響。任友群表示,山東大學始終秉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以“體系化培養、學科化融合、生態化賦能”為核心路徑,系統性推進教師隊伍能力躍升與范式轉型,全面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

任友群介紹,學校將人工智能能力作為新時代教師核心素養,打造“基礎通識+專業進階+實踐創新”三級培訓體系。依托“AI時代教師必備技能工作坊”等品牌項目,定期舉辦高水平學術活動,培養未來教師。同時,通過動態追蹤教學科研數據,為教師提供個性化能力診斷與發展建議,實現精准化、數據驅動的教師成長新模式。

2024年5月,山東大學成立人工智能學院。任友群說,近年來,學校系統實施“大人工智能戰略”,整合計算機、數學、醫學等學科資源,構建跨學科教研平台。以“AI+X”模式推動學科深度交叉,在臨床醫學、新材料、經濟學等領域建成智能教學創新團隊。構建“1+N+X”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立“智能教育案例庫”“虛擬仿真實驗室”等載體,全面激發教師教學創新能力。

任友群還提到,學校建設“教育大數據中心”,匯聚教學、科研、管理全維度數據資源,建設教師畫像,為教師提供智能備課、學術熱點分析等精准服務﹔搭建“智能教育工具鏈”,自主研發AI作業批改、虛擬教研室等系統,推動教師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加強智慧校園建設,構建智慧教育教學管理與支撐體系,打造數智化師生服務大廳,切實提高教師滿意度、獲得感和幸福感。

任友群最后表示,山東大學將持續深化弘揚教育家精神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著力構建“精神引領—制度保障—文化滋養—實踐升華”的良性生態,努力在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中走在前、作表率,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山大貢獻。

(責編:李昉、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