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大學教育要重塑“閱讀觀”(杏壇隨筆)

鄭志峰
2025年08月28日08: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近期,一項面向青年群體的媒體調查顯示,當代年輕人的閱讀形式和場景呈現多元化:超七成受訪者仍鐘情於購買紙質書,半數人群同時選擇電子書、聽書平台等數字載體,圖書館、書店、書市、書展等閱讀場景越來越受到青睞。

  知識博主把名著精華濃縮在短視頻裡,有聲書將網絡小說演繹得聲情並茂,讀書會、線上書友群等新型閱讀社群不斷涌現……閱讀方式“百花齊放”,為年輕人讀書提供了更多“打開方式”。但相比於啃一些“大部頭”,很多年輕人似乎更偏愛通俗的作品、影視的改編和有趣的解說,習慣於用別人的視角代替自己閱讀,對原著經典反倒有些敬而遠之了。

  在技術迭代與社會變遷的背景下,閱讀形式從靜默的文字表達轉向多維的感官體驗,這是一個自然的演進過程。我們在肯定數字閱讀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不能不注意另一個亟需思考的現實問題:隨著碎片化、快餐化、功利化的“淺閱讀”“快閱讀”漸成趨勢,如何培養年輕人“深閱讀”“慢閱讀”的習慣和能力?

  好的閱讀習慣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的,而是需要教育在價值與方法上進行有效牽引。尤其是在大學階段,正值一個人精神和品格發育的關鍵時期,更要注重對學生深度閱讀習慣的涵養。然而,在傳統的大學教育中,有時過多注重課堂學習和考試,缺少對學生日常閱讀特別是深度閱讀能力的鍛煉,經常是生硬灌輸多、啟迪引導少,機械背誦多、深入理解少,難以形成真正的嚴肅閱讀氛圍。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教育也需要重塑自己的“閱讀觀”,幫助學生養成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比如,不僅要對學生有閱讀經典著作的要求,還可以通過開設閱讀課、考察閱讀能力等方式進行恰當引導,形成一種閱讀的“牽引力”。青年學生通過對名家名作進行閱讀、感悟、思考、辨析,積累多了,自然而然地就豐富了自己,健全了人格,也達到了教育的重要目的。而由此養成的深度閱讀習慣,更會讓他們受益終身。

  閱讀,是一種經典有效的學習方式,“開卷有益”的哲言永不過時。在“花式”閱讀盛行的今天,大學開展閱讀教育更需要把握好“快”與“慢”、“淺”與“深”之間的關系。

  (作者系燕山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副院長)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