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印發

高校學科專業“新陳代謝”正在加速

2025年08月29日08:24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高校學科專業“新陳代謝”正在加速

僅僅兩年,全國高校就有六千余個本科專業點悄然“離場”,同時,“人工智能”“網絡安全”“低空技術與工程”等前沿專業拔地而起。這不是微調,高校學科專業“新陳代謝”正在加速!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對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工作作出系統部署,明確提出實施急需學科專業超常布局行動。

8月28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邀請相關負責人介紹有關情況。

超常布局,調整力度加大

《方案》提出,實施急需學科專業超常布局行動,瞄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快速布局一批學科專業點﹔實施基礎學科躍升行動,在一流學科培優行動中加大對基礎學科支持力度﹔實施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孵化行動,布局建設一批示范性學科交叉中心﹔實施存量學科專業優化行動,對社會需求明顯不足、培養質量下滑、辦學條件不足的學科專業點進行預警並提出整改要求。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調整力度不斷加大,新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區域國別、中共黨史黨建、數字經濟、金融科技、生物育種、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軌道車輛智能運維等一批新興學科專業。兩年來,高校增設博士點1064個、碩士點2258個,撤銷博士點27個、碩士點285個,引導高校新增本科專業點3715個,撤銷和停招6638個,高職新增專業點1.2萬個,撤銷專業點8200余個,學科專業調整力度不斷加大。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欒宗濤介紹:“我們在推動宏觀調控與自主調節、需求驅動與分類施策、尊重規律與超常布局相結合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學科專業治理現代化水平。從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入手,緊抓快辦,加快培養適應科技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層次人才。”

人才需求與優化學科專業合理互動

《方案》提出,健全供需對接機制,建設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台﹔創新目錄管理機制,縮短調整周期,加強研究生、本科、高職三類學科專業目錄協同聯動﹔完善分類發展機制,差異化推進基礎類、應用類、戰略類學科專業布局建設。

人才需求在哪裡,該如何預測?

圍繞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人才需求,自2020年起,工業和信息化部啟動建設產業人才大數據平台、開展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工作。重點面向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26個國家戰略領域,逐一梳理“缺不缺人、缺多少人、缺什麼人”等問題,摸清上述領域人才供需關系和基本情況。

“結合產業發展動態等需求,我們推薦原子級制造、生物制造、低空技術等24個建議布局的急需領域和方向,推動將產業需求及時轉化為新的學科專業。”工業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長朱秀梅介紹。

朱秀梅表示,要在重點領域產業人才需求與高校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之間,建立合理的互動關系,助力研判培養規模和提升培養質量。支持高校參與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前沿技術布局,與企業協同推動技術攻關,打造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設置新學科,把質量擺在核心位置

面向低空經濟這一戰略領域,教育部打破三年一輪學位授權審核的限制,支持清華、北航等高校設置“低空技術與工程”目錄外一級學科,支持南航等高校設置相應的目錄外二級學科,今年布點、今年招生。同時,高校增設了健康與醫療保障、智能視聽工程、國際郵輪管理等29種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本科專業,新增了1839個本科專業點,同時撤銷不適應需求的本科專業點1428個、停招2220個。

學科建設需要長期師資積累、課程體系建設以及試驗條件的保障。如何確保這些新設學科在快速布局的同時,能夠維持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標准,防止出現重數量輕質量的風險?

“高校設置新的學科,要把質量擺在關鍵核心位置。”欒宗濤認為,“超常布局學科要真正符合國家的戰略需求,避免為增學科而增學科、跟風增學科而設學科。”

“一個學科不是憑空產生的,高校須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還要組織專家圍繞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支撐保障體系、管理服務體系等方面,加強對學校指導,並且持續跟蹤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推動高校真正提升學科專業水平。”欒宗濤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閆曉軍以該校新設的低空技術與工程學科為例:“新學科並不是把原有的航空與航天學科直接復制粘貼。”

“我們統籌學科體系,整合了6個學院和7個學科資源,構建全周期項目制驅動的教學體系。牽頭建設教材體系,並採用超常規培養設置轉專業快速通道,從相近學科轉入低空專項的模式,接續培養。”閆曉軍說。

目前,從全國范圍看,面向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裝備等6個先進制造業重點領域,我國已啟動實施高技能人才集群培養計劃,實施專業、課程、教材、教師、實習實訓5個教學關鍵要素聯動改革。

(記者 陳鵬)

(責編:李昉、郝孟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