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光谷創業三重奏

本報記者 孫亞慧
2025年08月28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陳煒介紹涂抹了鈣鈦礦溶液的黃色玻璃。
  受訪者供圖

  李淼展示機械手抓取咖啡杯。
  本報記者 孫亞慧攝

  徐彥斌近照。
  受訪者供圖

  在湖北武漢,留學生創業園如同光谷的一塊“強磁石”,是重要人才聚集地。7月,光谷人才科創種子基金正式成立,將為初創型企業提供更多支持。前不久,記者採訪了三支武漢留創園在園團隊,看他們如何將論文“印”進現實,讓創新照亮未來。

  

  一塊玻璃的華麗“變身”

  實驗室內,武漢九曜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陳煒向記者展示了一塊玻璃的華麗“變身”。

  60厘米×60厘米的導電玻璃被均勻地涂抹上黃色鈣鈦礦溶液,一塊塊茶色玻璃在燈光下泛著金屬光澤,再經過激光劃刻、蒸鍍等十余道工序后便可以成為電池。這項技術有望將玻璃窗直接做成電池,為家庭提供太陽能綠色電力,助力寫字樓和園區建筑實現碳中和。

  從1999年考入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至今,陳煒已在材料學領域深耕了26年。2015年,陳煒還在日本,當他的團隊在《科學》雜志發表全球第一篇反式鈣鈦礦結構電池論文時,這項技術還只是實驗室裡的構想。而今,他帶領團隊已將轉換效率推至27.5%,逼近晶硅電池27.8%的世界紀錄。

  “相較於晶硅所需的1700℃制備溫度,鈣鈦礦僅需要150℃,材料厚度和純度要求也比晶硅大幅降低,這些特性讓鈣鈦礦成本有望降至晶硅的一半。打個比方,將墨水電泵注入狹縫涂布頭,像印刷報紙一樣就能在玻璃上‘印’出能發電的薄膜。”陳煒說。

  最初,穩定性差和使用壽命短的缺點顯而易見,這讓產業化之路布滿荊棘。“比如在新疆吐魯番,當地表溫度高於80℃的時候,鈣鈦礦組件的穩定性受到極大挑戰,晶硅組件則穩定許多。鈣鈦礦光伏電池目前的預期壽命在5至10年,而晶硅光伏電池一般可達25年。”

  如何進一步提高材料穩定性?陳煒用“高壓鍋理論”來解釋技術攻關過程:“簡單來說,就是給電池‘加蓋子’阻止‘沸水’揮發,讓鈣鈦礦永保組分。又或者在水裡添加‘阻沸劑’,就像把清水變糖水,提高鈣鈦礦分解溫度。”

  同許多埋頭做創新的科研人員一樣,從實驗室到產品面世,陳煒帶領團隊走過了一段艱辛的自我突破之路。“做技術的人總有這樣一個理想,希望能看到自己的技術變成產品出現在貨架上,惠及千家萬戶,在國計民生的某些領域得到應用。”他說。

  在武漢留創園一系列優惠措施的幫助下,2024年,陳煒團隊建成了佔地1500平方米的潔淨廠房和MW級鈣鈦礦組件中試產線,武漢首塊反式鈣鈦礦光伏組件在光谷成功下線,目前已具備第一階段鈣鈦礦室內光伏產品的批量出貨能力。

  面對產業化挑戰,陳煒試圖打開更多路徑:在日常消費領域,將鈣鈦礦用於太陽能背包、太陽能電子標簽等產品。“一些創業公司的教訓告訴我們:技術領先不等於商業成功。我們希望能行穩致遠,夯實技術,到達一個節點再推出一款產品,逐步擴大規模。”如今,陳煒的實驗室設備年營收近千萬,支撐著20余人的團隊。他計劃3年內實現組件營收平衡,5年突破特定場景使用壽命瓶頸。

  夜幕降臨,實驗室的涂布機仍在低鳴。那片深色材料在儀器照射下持續輸出電流,仿佛在回應陳煒的話:“我們正努力將論文‘印’進現實。”

  帶著機械手“二次出發”

  3月,“AI100青年先鋒”名單在2025年中關村論壇年會“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發布,首批共有65名青年入選。其中,湖北“天問”機器人總負責人、武漢大學副教授李淼是湖北唯一一名入選者。

  在華中科技大學獲得本科和碩士學位后,李淼前往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學習算法與系統實驗室的創辦者奧德·比爾達教授。他的博士論文提出了復雜物體靈巧操作的魯棒性算法,並成功應用於現實世界的機器人操作問題,尤其在機器人抓取和操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

  在武漢留創園二樓,記者見到了開啟第二次創業征程的李淼。作為武漢大學教師,他曾在2016年首次創業,研發機器人操作系統,但最終因理想與現實脫節而退出。“初次創業的時候,想法特簡單:‘只要產品牛,總會有消費者買’。碰壁之后才知道這種想法多天真,根本沒有考慮市場到底需不需要這種產品。”

  去年,當湖北省啟動人形機器人項目時,李淼帶著對市場的重新認知回歸,創立手智創新,帶領團隊聚焦剛柔耦合機械手的技術創新。

  不同於傳統機械臂的固定特性,李淼團隊研發出一種可動態調節剛柔程度的機械手,通過特殊材料與微結構設計,實現類似人體肌肉的剛柔耦合能力。

  辦公室內,隻見機械手五指微張,穩穩拿起了桌面上的咖啡杯,之后又輕巧放下。據李淼介紹,機械手抓取物品時無需傳感器主動控制,完全依賴被動材料特性。該技術已申請觸覺傳感、手指結構等多領域專利,正應用於咖啡制作和醫院取藥場景。

  二次出發,李淼完成了關鍵轉變。在他看來,真正的路徑在於“找到並打通技術與落地場景的結合點,並持續提供優質服務”。兩次創業,李淼都選擇了留創園,他表示,從基礎場地到精准政策、融資對接、資源導入,留創園不僅是服務者,更是同行者,是創業者的“戰略伙伴”,陪跑創業全程。

  面對這幾年人形機器人行業獲得的巨大關注,李淼保持清醒:“不要讓這種熱度抑制了其他機器人方向的發展。”李淼認為,人形機器人的價值之一在於技術的溢出效應,他規劃了團隊發展的清晰路徑:學術層面努力突破多模態觸覺融合技術的天花板,實現機器人廚房作業等復雜技能﹔商業層面推動服務機器人在醫療、零售領域應用。

  自2024年3月《湖北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突破工程實施方案》發布以來,湖北已先后組建4個由院士、專家領銜的技術團隊,推出10余款本土人形機器人產品。“機器人正變得更機智,正越來越多從實驗室走向應用一線。”李淼說。

  潛心積澱等來“風口”

  不久前,光谷人才科創種子基金正式成立,將主要投資於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及未來產業,重點支持成立3年內的初創型企業、團隊或個人,為創業項目提供“第一桶金”。

  光谷人才科創種子基金負責人表示,基金創新採取“路演制+推薦制”快速遴選項目,幫助高校、科技園區、中試平台等推薦的初創型科技項目實現“從0到1”的跨越,單個直投項目最高允許100%虧損,最快1個月內完成投資,激勵各類人才創新創造。

  光谷人才集團武漢留創園負責人付雅嘉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我們會以光谷人才科創種子基金為紐帶,串聯武漢留創園的孵化服務功能,為所投項目提供咨詢輔導、辦公場地、市場對接等服務,降低創業項目早期運營成本。當前,已有園區入駐企業簽訂了種子基金投資意向書。”

  武漢留創園裡,記者還見到了一位“特殊”的創業者。淼算科技的創始人徐彥斌來自馬來西亞,少年時獲得新加坡全額獎學金赴新求學。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畢業后,2008年徐彥斌進入當地投行從事金融投資業務,主投IT與數字設備方向產業。2008—2018年,他經歷了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10年,“那時候,我基本每年都要到中國出差十幾次。”徐彥斌說,這讓他更加了解中國,也逐漸萌生了在中國創業的想法。

  2018年,徐彥斌決定移居中國。他先在北京工作,加入了一家專門從事服務器液冷業務的公司,主要客戶在中東地區。“我常跟朋友說,中國的創業機會非常好,但是也不能剛來就創業,前期的積澱很重要。”他說。

  潛心積澱讓徐彥斌等來了“風口”。在人工智能時代,算力是關鍵生產力,單個半導體元件的溫度將直接影響系統可靠性,服務器需要散熱,數據中心液冷技術引發廣泛關注。看准發展時機,2023年,徐彥斌創立淼算科技,他還將全家人接過來,正式定居中國。

  “我曾在美國也待了近一年,考慮是否創業,但最終還是決定回到中國。這裡的產業鏈齊全、供應鏈完善,我堅定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徐彥斌說。

  據了解,武漢留創園正加快全球引才步伐,深度融入光谷人才集團“輕舟行”、全球5大光谷驛站、人才數據平台體系。通過“投資+孵化+服務”閉環,當前已累計引進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歸創業人才2000余名,成功孵化企業1100余家,匯聚了34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64名省級人才、338名“光谷3551人才”。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