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別讓期待成為孩子成長的“緊箍咒”

2025年08月26日08:41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別讓期待成為孩子成長的“緊箍咒”

父母的期待本應是滋養孩子成長的力量,但當期待越過邊界,便可能化作無形的“緊箍咒”,給孩子成長帶來沉重壓力,形成難以突破的阻礙。父母的期待為何會從助力變成阻力?我們該如何讓期待回歸本真,守護孩子成長的自主性?

當期待形成隱性控制,會消解孩子成長的自主性和抗風險力

父母以愛為名的期待,常常在無形中演化為對孩子的控制。很多父母嘴上說尊重孩子的選擇,但在孩子挑選食品、選擇興趣班、結交朋友乃至填報大學專業時,總會通過勸說、暗示甚至情緒施壓等方式引導孩子走向家長期望的“正確答案”。孩子常常會感受到父母看似尊重下隱藏的控制,有孩子說:“我爸媽會讓我自己選,但如果我的選擇和他們想的不一樣,他們就會勸說我,直到我‘自願’選了他們期待的那個為止。”

這種隱性控制的背后,是父母試圖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為孩子規劃“最優路徑”的心理。父母堅信自己的經驗能夠幫助孩子規避風險,卻忽視了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父母眼中的“正確”未必適用於孩子。受限於個體經驗與時代背景,父母的期待常常帶有補償性投射,自己童年缺失的,便想讓孩子擁有﹔自己未竟的遺憾,便寄望於孩子彌補。這種將個人意志強加於孩子的行為,本質上是對孩子人生自主性的否定。二是過度追求可控性,反而會削弱孩子的抗風險能力。如果將孩子的成長路徑控制為“唯一正確的高速公路”,或許能讓孩子最有效率地前行,但一旦這條路出現意外,孩子便可能陷入無路可走的困境。在多樣多變的現代社會,成長既需要“高速公路”,也需要縱橫交錯的“鄉間小路”,隻有允許試錯,讓孩子有機會走不同的路,他們才能在真實體驗中積累應對復雜世界的能力,將成長的多樣性轉化為防御風險的力量。

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提出,父母的教育模式可分為“木匠模式”與“園丁模式”。“木匠模式”追求精准控制,以自身技藝將孩子雕琢成最好的作品,強調確定性﹔“園丁模式”則尊重差異、順應本性,明白對待孩子如同播下蘋果種子,即便傾注全部心血,也無法強求其結出柚子。園丁能做的,是提供肥沃的土壤、適宜的光照與水分,然后耐心等待種子按自身節奏發芽生長,開花結實。園丁模式意味著父母需要摒棄教育中的自戀心態,打破對控制感的執念,喜歡安靜的孩子不必逼他成為社交達人,對機械著迷的孩子不必逼他學畫畫。讓孩子能夠自己去做選擇,去嘗試、犯錯甚至失敗,不斷探索自我邊界,歷練自身能力,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將期待與認可捆綁,會使努力異化為孩子博取認可的手段

“不辜負父母的期待”一直以來都是不少孩子努力的重要動力。有些父母會利用這一點,將期待與認可捆綁在一起來塑造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做出父母期待的行為時給予贊許的目光、考出父母期待的成績時給予獎勵﹔當孩子的行為偏離期待時,擺出失望的臉色或進行急切的規勸。這種條件性的認可對孩子而言就像是進入了行為訓練程序,有孩子說:“我不敢不努力,我不敢考砸,我怕面對媽媽的沉默,我怕聽到媽媽的嘆息。”

這種將期待與認可捆綁的教育模式,短期內或許能強化符合期待的行為,但卻可能給孩子的成長埋下深層隱患。一是孩子的努力逐漸異化為博取父母認可的手段,他們考高分是為了讓父母驕傲,學特長是為了獲得父母的稱贊。當成功的標准被簡化為外界的目光,孩子內在的興趣與熱情會逐漸消退,原本能滋養心靈的努力,變成了沉重的任務。二是如果父母的期待過高,孩子反復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期待時,會在一次次挫敗中逐漸習得“我不行”的無助性信念,產生自卑、羞愧的情緒。即使孩子偶爾能夠完成父母的期待,內心也可能會埋下恐懼的種子,認為“父母隻愛我贏的樣子”,這種對輸贏結果的過度焦慮,會讓孩子陷入持續的心理掙扎與內耗之中。

父母要結合時代背景審視自己的教育期待。工業時代的標准化流程需要標准化的流水線,與之適配的教育也傾向於削平孩子的個性棱角,讓孩子成為標准化的人才。而在人工智能時代,當AI能夠完成標准化流程和大數據計算時,教育更需要培養的是擁有內在興趣、探索熱情及終身學習力的“完整的人”。父母要摒棄功利化心態,別再為了所謂的“向上成長”過度給孩子“剪枝”,剪掉孩子的興趣和個性。而是要保持期待的開放性,看見真實的孩子和孩子真實的行為。這樣,孩子才能不再單純為了父母期待而努力,將目光聚焦在自我成長與能力精進上,讓努力回歸本心,讓成長充滿內生動力。

如果期待成為人格標簽,會使孩子難以整合復雜的自我體驗

當被問到“希望孩子長大后成為什麼樣的人”時,父母的期待常常是勇敢、友好、樂觀等積極品質。這些期待本身很好,但如果父母對這些品質的認知復雜度過低,隻容得下積極品質,容不下消極品質,比如期待孩子勇敢就不能接受他的軟弱,期待孩子友好就無法容忍他的自私,期待孩子樂觀就拒絕看見他的悲觀,可能會給孩子的人格發展帶來隱性傷害。

如果孩子接納了父母這種單一的期待,就容易在成長中被貼上固化的人格標簽。比如父母期待孩子“勇敢”,孩子接過了這個“勇敢”的標簽,那麼當朋友慫恿他跳下高牆,他明明覺得過於危險,但為了不做退縮的弱者,也會硬著頭皮跳下去。這種固化的人格標簽會導致孩子心理靈活性被削弱,傾向於逃避那些讓自己緊張不安的事情,即使這件事情是他心之所向。

父母要提高認知復雜性,允許孩子身上並存不同特質。有勇敢的時刻,也有軟弱的瞬間﹔能友好待人,也會有自私的念頭﹔樂觀向上,也可以有悲觀消極的感受。那些看似“消極”的部分,有時恰恰是人格完善的可能性所在,軟弱背后可能藏著敏感的覺察力,悲觀之下可能孕育著深刻的思考。正如詩人魯米的詩句“在好與壞之間,有一片田野,我將在那遇見你”,在孩子的勇敢和軟弱之間、友好與自私之間、樂觀與悲觀之間也有這樣一片田野,父母要放下預設標簽,“遇見”那個真實的、成長中的孩子。

(作者:田宏杰,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