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完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創新體系

2025年08月26日08:38 | 來源:光明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完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創新體系

信息時代,人文社會科學面臨的挑戰,使創新成為其面向未來的關鍵。當前,要著力完善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創新體系,因為沒有體系化的支撐,創新往往是零星的、偶然的、難以持續的。完善創新體系,就是將創新從“偶發事件”變成“必然事件”,從“點狀突破”變成“系統優勢”。一般而言,創新體系包括創新主體、創新平台、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和外界互動,本文將從這五個方面提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完善路徑。

創新主體:涵養高校教師的學術自覺

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創新體系中,教師既是創新主體,也是創新活動的核心。分析百年來具有范式變革意義的學者可以發現,創新高度依賴個體的認知品質、能力特質和精神品格的發揮。其中,認知品質是指一個學者的思維模式和洞察能力,決定“能否看見問題本質”及“如何理解世界”﹔能力特質是指一個學者運用知識生產工具的技術素養,主要表現為“方法論自覺”及“如何有效分析問題”﹔精神品格是指一個學者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格,表現為對真理價值的非功利性信仰,以及將知識探索視為一種存在方式。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在認知品質和能力特質上日臻成熟,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強調教師的認知品質與能力特質之於創新的重要性的同時,還要強調其精神品格的重要性。事實上,學者的精神品格才是創新的“永動機”,它能為學術生命提供方向與持久力。一個學者如果缺乏創新的精神品格,就極有可能在量化考核下淪為“論文工人”,無法帶來真正的重大創新。當前,我們亟須在制度變革與個體自覺的雙輪驅動下,深化價值理性引領——尤其需要學者以學術自覺突破“唯論文、唯獎項、唯帽子”的慣性框架,超越工具理性,主動將學術生命融入“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的解答歷程,成為矢志實現重大學術創新的奮斗者、攀登者。

創新平台:推進跨學科研究中心和文科實驗室建設

創新平台是指支撐創新活動順利進行所需的物理和技術平台、設施及基礎服務。對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而言,跨學科研究中心和文科實驗室是重要的創新平台。

跨學科研究中心是打破人文社會科學創新瓶頸的關鍵要素。它通過融合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突破單一學科的認知與方法論局限,在交叉地帶催生顛覆性研究成果。當前,在國家戰略需求驅動下,高校建立了大量的跨學科研究中心,初步形成體系化布局。但這一進程中還需強化學科互相滲透的協同機制、優化高校內部資源配置模式,以及打破專業思維定式。為此,高校應破除學科藩籬,營造良性互動的跨學科場域和保障機制﹔重構評價體系,承認交叉研究成果的價值﹔整合多元研究方法,搭建數據共享平台,為深度交叉融合提供方法論支撐和資源基礎。

文科實驗室通過技術賦能、方法革命與問題域拓展,為傳統人文社科研究注入創新動能,被譽為“創新的加速器”。其優勢在於通過引入自然科學實驗室的協作機制和數字技術工具,打破傳統文科“書齋式”研究模式,以跨學科、數據驅動和實驗驗証為特征,推動人文社科研究的創新與轉型。推進文科實驗室建設,需以“需求導向、技術驅動、生態協同”為核心邏輯,通過頂層設計統籌資源、跨學科融合激發創新、開放共享提升效率、人才培養夯實基礎。

創新資源:優化高校教師薪酬體系

人文社會科學的創新需要多種核心資源協同作用。目前來看,國家層面實施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從學科建設、課題攻關、人才培養等方向作出了規劃。此外,從國家到省市也在設立人文社會科學資助體系,不少高校都在花大力氣建設全新的科創平台,包括前文提到的跨學科研究中心和文科實驗室。這些“硬”資源對於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無疑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此同時,高校教師的薪酬結構也亟須引起重視。

近年來,我國高校已逐步建立起一套突出貢獻和價值導向的教師薪酬體系。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些高校在薪酬改革中存在簡單化思維,如“工分制”式績效,導致教師過度追逐可量化的論文,不利於孕育出真正具有原創性和可持續性的成果。為進一步適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規律,高校需進一步深化薪酬改革:要優化薪酬結構,夯實保障基礎,如建立“基礎薪酬+績效激勵+專項津貼”分層體系,基礎薪酬按職稱教齡核定,佔比可進一步提升,並保持穩定性﹔績效工資與教學科研質量挂鉤,破除“唯論文”傾向。要實施分類考核,精准激勵,高校可以按教學、科研、應用服務三類崗位制定差異化薪酬標准。教學崗側重人才培養,科研崗突出原創成果,應用崗強化轉化效益。要完善長效機制,拓展多樣福利,如高校建立職業年金、學術休假等長期激勵,探索“薪酬+發展”組合模式。總之,改進高校薪酬體系需要突破傳統“工分制”思維,轉向“使命驅動型薪酬”,保障人文社科學者堅守學術價值而非追逐短期利益。

創新環境:完善學術評價機制

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是創新環境的核心。對於大學教師而言,學術評價機制就像是“指揮棒”,會對其科研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這要求高校首先要改進評價標准,由“數量優先”轉向“質量為本”。例如,全面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學術理論是否有利於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其次,優化評價主體,引入多方參與。例如,在對教師評價時,採用“大同行+小同行”結合模式,大同行把握學科方向,小同行提供專業細節評價。再次,完善評價周期,實現從“短期考核”轉向“長周期跟蹤”。人文社會科學的重大創新,往往需要長期積累,因此在教師評價體系中要留出足夠時間。最后,改進評價方法,從“單一學術影響力”轉向“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即對一個學科的評估或者對一個教師的評價,不能隻看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載體,還要看科研成果對社會、經濟、文化、公共政策等所產生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需要看到的是,同行評議之於學術創新有兩方面的天然缺陷:一是評審者傾向於選擇增量式改進研究,而非突破性思想。二是因評審者知識結構單一,跨學科投稿容易遭遇“不屬於本領域”的拒稿。對此,可以嘗試做以下改革:第一,公開評審專家的審稿意見,讓專家的意見接受同行以及公眾的再次評審﹔第二,設置“非共識研究”特殊通道,這裡的“非共識研究”主要是指可能挑戰主流范式,還未被學者廣泛接受的小眾觀點,從而為具有突破性的研究開辟發表的空間。

外界互動: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

人文社會科學與外界的高效互動是推動學術創新的關鍵動力,其核心在於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強化人文社科學者與政策制定者、社會公眾的互動,深化國際交流和合作。

其一,人文社科學者與政策制定者的互動,是一個將學術前沿、深刻洞察與現實需求、政治智慧相結合的創造性過程。在互動的過程中,學者不僅能提升研究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更能在解決真實世界復雜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突破自身認知邊界,激發出更具原創性、前瞻性和實用性的學術創新成果。這種“接地氣”的研究,往往是最具生命力和創新活力的研究。其二,人文社科學者與社會公眾的互動,不僅是知識傳播的責任,更是激發研究創新性的關鍵途徑。公眾的日常生活經驗、未被書寫的智慧,以及對社會問題的切身感受,能為學術研究注入鮮活的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公眾不僅是問題的“發現者”,更是解決方案的“策源地”。其三,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許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社科理論、概念和成果,例如風險社會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等,都誕生於跨國界的知識碰撞與合作之中。國際交流合作之所以能促進社會科學的創新,在於其本質是通過跨文明的認知碰撞激發知識的重組與躍遷,從而催生學術創新。

(作者:劉愛生、馬陸亭,分別系浙江師范大學高質量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浙江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