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中文學習說難也不難

劉丁銘
2025年09月05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在漢字教學方面,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師孟德宏表示,教師可以採用偏旁部首拆解法,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構字邏輯。
  AI制圖

  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日本留學生村田埜乃書寫的漢字。
  受訪對象供圖

  “最難的是寫漢字”“發音比較難”……這是母語非漢語的學習者在學習中文過程中常遇到的挑戰。為了提升中文水平,他們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總結了不少經驗。

  

  遇到了“攔路虎”

  回看自己的中文學習之路,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俄羅斯留學生薩布麗娜認為,發音是最難掌握的部分,“除非在中國住上一段時間或與中國人長期交流,否則很難擺脫口音”。她坦言,一開始學習中文時沒注意聲調,導致現在聲調還是弱項,有時還會因此鬧笑話。

  同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的日本留學生村田埜乃也提到,日語雖然有音調,但和漢語聲調不同,她還是很難准確發出漢語聲調的二聲和三聲,比如經常把“好的”讀錯,把“好”字讀成四聲。

  漢語聲調對不少海外中文學習者來說,確實是一大挑戰。來自剛果(布)的趙玉玲正在北京讀本科,有時候就會因為發音不准導致別人聽不懂。

  除了聲調,漢字書寫也是令趙玉玲覺得有挑戰的一件事,“認讀漢字沒問題,書寫會比較困難”,有時候還會“提筆忘字”。

  但文化背景不同,學習漢字書寫的感受也不同。村田埜乃表示,相對來說,漢字學習對自己而言,不是最大的挑戰,“我遇到過來自歐洲的同學,發現他們在學習漢字時,會先將其當成圖形,之后再拆分練習”。

  “對我來說,適應中文語序是一大挑戰,比如中文常見的主謂賓語序和日語的就不一樣,日語語序常是主語后面加賓語,再加謂語。所以,我有時候會說出‘我飯吃’這樣的句子。當然,學習難點不隻這些,比如‘一碗水端平’‘腳踏兩條船’等,還需要很長時間去理解。一開始不明白意思的時候,我就硬背下來。”村田埜乃說,“但無論學哪門語言,都會面臨各種挑戰,只是挑戰的點不一樣。”

  面對這些挑戰,學習者們摸索出了適應自己的方法。薩布麗娜通過創造語言環境,比如看電影、聽音樂、把手機系統換成中文模式等方式提升中文水平,“一定要把學到的詞匯找機會用上,可以找中國朋友進行交流,也可以自己跟自己對話。比如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博主,針對某個話題說一段文字,爭取把學習到的中文詞匯都用上,這樣就會記憶深刻。”薩布麗娜說。

  村田埜乃也贊同要及時運用新學的中文詞匯,“交流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語言交流環境,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學習中文詞匯”。

  需要邁過哪些檻

  談到中文學習面臨的挑戰,有一種說法是這門語言“是全球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北京語言大學蘇英霞教授並不認同這種說法,認為這是一種“刻板印象”。她說:“每種語言都有難學和易學之處,比如漢字的表意性對中文學習者理解復合詞詞義很有幫助。知道了‘書’‘錢’和‘包’的意思,很容易推測‘書包’‘錢包’的意思。此外,她認為中文是否難學還與學習者的母語背景有關。比如美國學生覺得漢字學起來難,但日本學生可能覺得漢字學起來容易。籠統地給中文下個‘難學’的定論,可能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未學先懼,不利於學習。”

  她認為,對於母語為拼音文字的學生來說,漢字是一種相對陌生的文字。要記住每個漢字的字形、字義和發音,難度確實不小,漢字書寫就更難了。

  “但面對同樣的學習內容,難易之感也有個體差異。我曾經教過一個美國學生,他特別喜歡寫漢字,而且寫得很好。他告訴我,他家附近有個唐人街,他從小就看漢字招牌,所以不覺得漢字陌生。”蘇英霞說。

  蘇英霞介紹,除了漢字,漢語聲調也是學習難點之一。不僅一字一調,而且聲調還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如“煙”和“鹽”、“水餃”和“睡覺”等,聲調接近,如果讀錯,可能會造成誤會,甚至鬧出笑話。

  中文豐富的量詞也常讓海外中文學習者覺得困惑,比如一匹馬、一頭牛等,動物不同,使用的量詞也不同。

  語法方面,漢語屬於非形態語言,主要靠意合,詞語或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語義、語境或語序隱性關聯來體現,這令習慣顯性形式標記的學習者難以適應。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師孟德宏在長期的國際中文教學中也發現,外國學生反映的中文學習難點多集中在漢字、聲調、語法等方面。“即使對於日本、韓國等國的學生,雖然對漢字有一定熟悉度,但由於中文中的漢字和他們母語中的漢字語義可能不同,因此也會遇到困難。”孟德宏說。

  他表示,母語不同的學生在漢語聲調掌握上存在差異,需要教師針對性地引導。此外,在語法方面,外國學生對於中文中通過語義、語境或語序體現邏輯關系的表達不易理解,比如“你愛去不去”這樣的句子,學生即使認識每個字,也可能不明白其含義。

  孟德宏認為,這些挑戰的背后是3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文本身的特點,其漢字系統、聲調系統和語法邏輯都具有獨特性﹔二是語言學習者不僅需要掌握語言知識,還要有較強的理解能力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三是文化差異也會增加學習難度。

  有哪些應對方法

  針對這些挑戰,孟德宏建議,沉浸式學習的效果最好,在目的語環境中學習,進步會更快。對於沒有條件到中國學習的學生,多聽多練是關鍵。現在的網絡資源很豐富,學生可以通過看視頻、聽音頻等方式增加語言輸入和輸出。

  “在漢字教學方面,教師可以採用偏旁部首拆解法,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構字邏輯,比如教‘河’字時,先講‘氵’表示水,再聯系‘江’‘湖’等字。對於聲調難點,則可以採用對比法、手勢法等,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聲調的變化。語法教學配合情境創設效果更好,學生可以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中文的表達習慣。”孟德宏說。

  除了分析中文學習可能遇到的學習難點之外,蘇英霞也指出了中文的“易學之處”。比如,在語法方面,中文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這個特點有時候會給學生理解句義、分析句子帶來困難,但也有學生會覺得有便捷之處,因為省卻了記憶大量的動詞變位的功夫。比如‘你是’‘我是’‘他是’,雖然主語的人稱不同,但動詞沒有變化,都是‘是’,英語則要對應不同人稱分別用‘are’‘am’‘is’。再比如,中文中的名詞不分陰陽性,也沒有單復數形態變化,比如,一個人、兩個人、很多人,人的數量有變化,但名詞‘人’不需要加復數標記。”蘇英霞說。

  從應對方法上,蘇英霞建議學習者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備,明白語言學習需要堅持不懈。具體方法上,要注重從語言知識到語言技能再到語言交際能力的轉化,多聽多說,不要怕說錯。同時,語言學習要與文化學習相結合,了解中國文化才能真正掌握中文。到中國多走、多看、多與中國人交流、多交中國朋友,能有效提高中文水平。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