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歸僑青年胡植柱——

用石雕刻出僑鄉印記(僑界關注)

江 悅
2025年09月05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二〇二三年,胡植柱攜石雕作品參加第十五屆浙江·中國非物質遺產博覽會。
  受訪者供圖

  歸僑青年胡植柱,出生於著名僑鄉——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玉壺鎮。他曾在年少時赴意大利闖蕩,后又回歸故土學習石雕,成為非遺溫州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如今扎根家鄉投身石雕傳承與鄉村建設。

  

  出國闖蕩

  出身僑鄉,“出國闖蕩”是刻在許多玉壺人生命裡的印記。2005年,13歲的胡植柱踏著父親的腳步來到意大利。

  初到異國他鄉,語言成為首要障礙。在當地公立學校,胡植柱是班上唯一的中國男孩。“不會說意大利語,沒有智能手機,我的包裡揣著中意詞典,和老師同學交流全靠比畫。”胡植柱回憶道。

  陌生的環境疊加語言不通,讓他在放學路上兩次迷路。“那時候,我就特別想要回國。”胡植柱坦言。

  每日下午兩點放學后,胡植柱便匆匆趕回父母所在的服裝廠幫忙做工。漸漸地,他熟練掌握了操作技巧,尤其擅長做衣服領子。在那段日子裡,他“凌晨1點從被窩裡起來趕工是常事,手指被針頭扎破更是家常便飯”。

  面對這些艱辛,胡植柱卻始終淡然,在他看來,年少時所受的磨礪本就是成長的一部分。他說:“溫州人向來有闖世界的勁頭,而學會吃苦耐勞,正是走好每一步的基礎。”

  這份刻在骨子裡的堅韌,鑄就了他敢闖敢拼的底色。18歲時,他與哥哥在意大利摩德納合伙創辦服裝廠。因當地華人稀少,兄弟倆的代工廠從承接訂單到招募工人,每一步都十分艱難。“有貨源時缺人手,招到工人又沒訂單,新廠只能接些利潤微薄、工藝復雜的單子。”兄弟倆硬撐下來,廠子效益漸好,最忙時胡植柱1天僅休息1小時,其余時間全扑在車間。

  隨著生活步入正軌,胡植柱掌握了意大利語,服裝廠收入也趨於穩定,生計已不成問題,但他心中的鄉愁卻日益濃厚。“我時常懷念國內的生活。在意大利多在工作,難得有暢快交流的伙伴。”他坦言。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彼時身在意大利的胡植柱,一遍遍聽著《北京歡迎你》的旋律,守在電腦屏幕前看完了奧運會的一場場比賽。看著祖國展現出繁榮與活力,他內心深受觸動。回國的想法,在他心中越發明晰。

  歸國學藝

  2012年,胡植柱與哥哥、母親一同回國,計劃開創一番事業。闊別故土七八年,祖國於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在這樣的境遇下,找份安穩營生是首要目標。

  家鄉毗鄰的青田縣,石雕技藝聲名遠揚,加之玉壺鎮首位華僑胡國恆將石雕遠銷歐洲的往事,讓胡植柱萌生了學習石雕的念頭。“都說石雕是硬功夫,可我有股不怕吃苦的勁頭,總覺得能啃下這塊硬骨頭。”他言辭堅定。

  胡植柱滿懷熱忱地趕往青田縣。然而,當地作坊林立、匠人忙碌的景象,讓他犯了難:“該怎麼尋找一位師父?自己的決定似乎很草率。”

  他漫無目的地徘徊,直到走進“中國石雕城”——百余家石雕店鋪和琳琅滿目的作品讓他眼前一亮,心想“終於找對地方了”。

  在這裡,他結識了石雕經銷商葉軍善。因葉軍善家人亦在意大利經商,二人一見如故。當聽聞胡植柱歸國從零學藝的經歷,葉軍善深受觸動,主動幫其尋找師父。最終,浙江省級石雕大師黃余呈收其為徒。

  非科班出身的胡植柱,初學石雕時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艱難。他說:“石雕技藝遠比預想中復雜,我單是雕刻‘雞蛋’就練習了一個半月。”師父教學向來點到即止,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反倒使胡植柱沉下心來,潛心鑽研石雕技法。

  從開坯定型、精雕細琢,到封蠟固形、細磨潤色,每一道工序他都反復琢磨﹔從雕刻雞蛋、蝸牛,到海螺、老虎,他的雕刻題材不斷拓展。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他的技藝不斷精進。隔壁工作室的老師傅偶然看到他的作品,夸贊道:“看上去已有數年功底。”

  2015年,胡植柱學成出師,其創作的茶壺石雕作品斬獲了中國玉石雕刻“百花獎”銅獎。談及創作理念,他說:“我在茶壺裡雕刻了蝌蚪和蘆葦,這也是我自己的寫照——如同蝌蚪,雖身處蘆葦,但終能化蛙躍出水面。”

  2017年,在師父的指導下,他創作的作品被山東大學博物館永久收藏。次年,胡植柱被認定為非遺溫州石雕代表性傳承人,並在文成縣舉辦石雕展。

  回望石雕學習歷程,胡植柱對師父滿懷感恩:“師父常說,手藝人不能隻埋頭創作,要多觀察自然靈性。”這份教誨讓他受益匪淺,每次創作前,他都堅持各地採風,為作品注入更多生命力。

  扎根故土

  2019年,胡植柱與哥哥在文成縣創辦了工作室“石語者”,以陳列展覽、講座課堂等形式傳播石雕文化並售賣石雕作品。然而因當地石雕產業鏈尚不完善,民眾對石雕的認知與購買意願有限,工作室在初創時困難重重。

  憑借海歸華僑身份與作品中的家鄉記憶,他們的石雕作品逐漸受到海外僑界人士關注,他說:“我們的顧客大多是海外華僑,他們希望通過承載鄉愁的物件,寄托對故土的思念。”

  在打開海外市場的同時,胡植柱並未停下對石雕事業的深耕,積極推動石雕技藝傳承與創新,開辦文創公司助力家鄉文旅發展。“結合文成地域元素,我們的創作靈感源源不斷。”胡植柱說,其團隊推出多款融入文成元素的文創產品,廣受市場青睞。

  他曾經創作《劉伯溫故裡》石雕作品,生動展現家鄉歷史底蘊。談及創作初衷,他動情道:“這件作品不僅承載著我對家鄉的感情,也希望展示如今我們的生活很好。”

  本職工作之余,他常受本地高校邀請開設講座,分享歸國創業、石雕傳承的心路歷程。一名學生在聽完講述后感慨:“他展現出了當代年輕人該有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對文化根脈的堅守,而非對物質浮華的追逐。”

  2020年9月,胡植柱接過村干部的擔子。無論是家長裡短,還是關乎鄉村發展的重大工程,他都以“年輕干部的擔當”全力以赴。

  即便身兼數職,胡植柱對石雕事業的規劃始終清晰。他計劃將石雕作品帶往意大利展出,深化與相關機構的合作,助力中國傳統手工藝走向世界。“文成縣首位華僑將石雕帶出國門,我或許是少有的因石雕而歸國的人。既然與這門技藝羈絆至深,我便要全力傳承下去。”他說。

  近期,胡植柱打算完成與師父合作的杜鵑花石雕作品,他說:“這是我們師徒二人唯一的共創作品,我希望用自己如今的技藝與感悟將其圓滿收尾。”

(責編:李昉、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