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熱為鄉村游注入新動能(專家解讀)


![]() |
近日,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邊麻溝花海景區,兩名小學生參加暑期美術寫生研學活動。邊麻溝村曾是該縣貧困村。2015年,當地啟動實施“邊麻溝花海景區”項目,打造鄉村花海,發展森林生態鄉村旅游,走出一條依托生態文明建設助農增收的新路子。 |
美國《旅行與旅游世界》雜志近日刊文,關注中國鄉村日益升溫的研學游。文章指出,這類將學習與休閑融為一體的旅行方式,凸顯針對中國少年兒童的教育體驗方式正發生轉變。教育與鄉村旅游融合的理念引發鄉村振興新熱潮,以研學形式出現的鄉村游已成為地方經濟的驅動力之一。2023年,中國研學游行業市場規模達1469億元,預計2026年這一數據將達2422億元。
文章指出,如今,中國90%以上的行政村已覆蓋5G網絡。截至2024年10月,中國累計建設33.78萬個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這些發展使得游客更易前往偏遠地區,進一步提升了鄉村研學游的吸引力。隨著中國鄉村持續發展,教育旅游將是促進經濟增長和文化保護的有力工具。教育、自然和當地文化的融合,正在塑造中國鄉村游的未來。
近年來,研學活動從城市轉向鄉村,根本原因在於鄉村提供了城市無法復刻的、充滿生命力的另一種“活態”學習場景。鄉村本身就是一座宏大的露天教室,它將抽象的知識置於真實情境之中。在這裡,青少年不再是被動地看展覽、聽講解,而是親身參與農耕生產、自然探索和鄉土生活,通過多感官的互動體驗,深刻理解生態循環、勞動價值與文化傳承。這種根植於土地的真實體驗,不僅為青少年提供了釋放天性、磨礪意志的成長空間,更通過地方戲曲、傳統手工藝、鄉賢故事等文化,建立起青少年與“鄉土中國”深厚的情感聯結。可以說,鄉村以其獨特的自然療愈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和文化尋根的重要目的地。
這一趨勢反映了當下中國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在“雙減”政策指引下,教育界正積極打破“唯分數論”,而鄉村研學恰好為德、智、體、美、勞的融合教育提供了最佳實踐場景,尤其在勞動教育和美育方面優勢顯著。學習方式也在發生根本變化:從過去被動的知識灌輸,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探究和項目式學習。在鄉村這個開放環境中,學生需要自主發現問題、團隊協作、動手解決,這正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核心路徑。同時,研學過程中的集體生活與社會互動,有助於打破城市生活中日益“原子化”的個體狀態,強化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與團隊協作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研學熱深刻改變了鄉村旅游的內在驅動力和商業模式。與以觀光休閑為主、客流高度集中於周末和節假日的傳統鄉村旅游不同,研學旅游以教育為核心驅動力,客群主要是學校和機構團體,其出游時間恰好填補了鄉村旅游在工作日的市場空白,極大提升了在地設施與人力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研學旅游將鄉村的核心產品從同質化的“吃住游”,升級為體系化的課程體驗。這種基於在地獨有資源開發的課程體系,附加值高、黏性強、不易被模仿,能幫助鄉村構筑起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研學熱正為鄉村旅游注入新動能。傳統鄉村旅游往往停留在“旅游+”層面,產業聯動較淺﹔而研學旅游則催生了“教育+旅游+農業+文化”的深度跨界融合,不僅盤活了土地和景觀,更激活了“人”和“文”的資源。當地村民可以成為勞動導師,非遺傳承人可以開設手工作坊,農產品也因被賦予教育故事而提升了價值。這有利於將產業鏈從單一的旅游服務,延伸至知識付費、文化體驗、創意農業等多個領域,帶動更多元的業態發展和更廣泛的社區共富。其發展目標也超越了短期經濟效益,轉向追求經濟、社會、文化效益並重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挖掘文化、培養人才、塑造品牌,最終激發鄉村內生的、長遠的發展動力。
要讓研學活動真正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就必須擺脫“有什麼就展示什麼”的淺層資源陳列,走向活化創新——這意味著要對本地資源進行深度的主題化和課程化轉譯。例如,不能隻說這裡有山有水,而是要將其開發成一門關於生物多樣性或水系保護的科學探究課﹔不能隻滿足於採摘,而是要圍繞一種特色作物,設計從春耕到秋收、從加工到品牌的全鏈條項目式學習﹔更要將靜態的非遺技藝、古建民居背后的歷史故事,轉化為學生可以親身參與和演繹的互動劇本。簡而言之,要從“賣資源”轉向“賣知識”“賣體驗”。
現在,越來越多海外青少年來華開展鄉村研學,為世界提供了一個觀察和理解“真實中國”的獨特窗口。當海外青少年走進田間地頭,與中國農民共同生活勞動,任何來自外部的刻板印象都將被鮮活的個體故事和真實的鄉村面貌所消解。這是一種沉浸式的、雙向奔赴的文化深度對話,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心中埋下理解與友誼的種子,是高效的“民間外交”。每一個成功的海外研學基地,都將成為一張閃亮的國際名片,不僅能提升中國鄉村在全球文旅版圖中的“軟實力”,更可能為鄉村振興帶來國際公益、文化合作等寶貴資源。
面對這一新趨勢,鄉村需要系統性地做好准備,以更開放和專業的姿態迎接全球青年一代。在基礎設施方面,要守住安全和衛生的底線,清晰的中英雙語標識、符合國際標准的衛生設施和便捷的國際支付渠道應成為標配。在服務供給上,要著力培養一批具備多語種能力的在地導師和服務人員,並能根據海外學生的文化背景和飲食習慣,提供定制化的課程與餐飲服務。更核心的挑戰在於文化的“轉譯化”表達:不能只是單向地“輸出”文化符號,而應善於搭建溝通的橋梁,用對方易於理解的話語體系和互動方式來呈現鄉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解釋節氣時,可以把節氣與全球共通的氣候變化議題相結合。要鼓勵本地村民用自己質朴真誠的語言講述鄉村故事,這種源於土地的真實聲音,是能夠深刻打動人心的中國表達。
(本報記者 李嘉寶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