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八千裡:青春西行,大愛生根


義診現場。山東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
“每天早上起床后測一次,數值記在這個本子上,下次復診時帶給醫生看。”薩吾提·吾布力卡斯木用維吾爾語重復著大夫的叮囑,將寫滿注意事項的紙條折好,塞進貼身口袋。
這位來自新疆喀什地區英吉沙縣的村民帶著奶奶完成義診,眼角含笑連聲道謝:“山大專家不僅細致檢查,還教我科學照顧奶奶,太貼心了!”
從體格檢查到個性化診療建議,再到結合當地飲食習慣給出健康指導……這樣的場景,近日在英吉沙縣人民醫院不斷上演。來自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第一臨床學院)、山東大學口腔醫學院(山東大學口腔醫院)的多個學科專家團隊在此開展義診。
自2018 年首赴四川大涼山起,這支由醫學生組成的山東大學“醫路西行”社會實踐隊已跨越兩萬五千余公裡,足跡遍及我國西部6省11地。今年,實踐隊走進新疆喀什、阿拉爾的10家基層醫療單位,用7天時間開展6場公益義診活動,走村入戶探訪援疆項目落地成效,為數千人送去健康和溫暖。
從“震撼”到“深思”的調研足跡
從喀什岳普湖縣的康復中心到塔孜洪鄉的衛生院,對10家基層醫療機構的實地調研中,實踐隊員張志焓感到震撼:“看到那些與東部同步的設備,和兩年前比,變化真是翻天覆地。”
“硬件賬單”持續優化——47家鄉鎮衛生院、704家村衛生室配備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准確率提升30%﹔口腔科、國醫堂等特色專科從無到有……隊員們的調研筆記裡,清晰記錄著近年來在山東“組團式援疆”的努力下,受援醫院取得的顯著成績。
同時,也不乏“成長的煩惱”深思:高層次人才短缺仍如 “一道厚重的枷鎖”,制約著當地疑難重症診療與學科發展。
這些帶著“泥土溫度”的調研發現,最終指向一個核心命題:如何讓援疆從“輸血”轉向“造血”?
“輸送人才的核心在於激活邊疆自身‘造血’功能,讓知識扎根,讓技術生根,讓人才梯隊如胡楊般茁壯成長。”山大齊魯醫學院黨工委副書記、實踐隊指導教師趙福昌表示,從設備的“有沒有”到人才的“強不強”,這場跨越八千公裡的調研,正在把基層的聲音轉化為精准幫扶的依據。
從“點餐式”到“打包管”的精准幫扶樣本
就在幾天前,山東大學口腔醫院援疆醫生賈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幫扶專家亞爾肯·阿吉,在疏勒縣人民醫院完成首例高難度重度牙周炎即刻種植手術,填補了當地醫院在該領域的技術空白。
疏勒縣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吾拉木江·努爾吉力表示:“本次高難度即刻種植手術的成功實施,是魯疆兩地‘院包科’醫療援疆與醫聯體幫扶成果的生動體現。”
近日,山東大學口腔醫學院與喀什疏勒縣人民醫院簽訂“院包科”合作協議。通過技術協作、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等,以“組團式+精准化”模式推動優質口腔醫療資源持續輸入,讓優質資源真正“沉下去”。
回溯五年前,故事從“按需配送”開始。自2021年7月起,山東大學口腔醫院便以“點餐式”幫扶模式助力疏勒縣人民醫院口腔科發展。
五年來,從最初三天完成14例種植手術,到成功開展首例開放性和多發性骨折手術﹔從完善病房建設到口腔顯微治療室落地……一個個裡程碑,見証了疏勒縣口腔醫療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從“初心”到“傳承”的青春接力
在調研與幫扶中,實踐隊的青春力量也在悄然傳遞。
“在高海拔地區的隊員們克服缺氧、急性胃腸炎等困難,真正發揮了‘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信念。”實踐隊隊長紀兆蔚說。
談及義診中的難忘瞬間,隊員薛志偉印象最深的是語言隔閡被打破的溫暖:“溝通曾是最大難題,但當地孩子們自豪地當起‘小翻譯官’,像紐帶一樣把我們的心連在了一起。”
“這些都是難得的一線歷練,這種體驗與在醫院跟隨老師做助手截然不同。”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學生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孫鈺表示,學生們既反思技能不足,更能真切感受作為醫者的責任擔當,這種成長是課堂和實驗室無法替代的。
齊魯醫學的血脈裡,有著奔赴山海、哺育邊陲的基因。從泰山腳下到天山南麓,這場跨越八千裡的“醫”路接力,正有更多青春力量加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