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在故宮,中法少年撥動友誼之弦

本報記者 嚴 瑜 鄒雅婷 徐嘉偉
2025年08月21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中外小朋友寫下用“和”字組成的詞。
  謝 明攝

  中外小朋友參觀“大聖遺音——鐘粹宮古琴藝術展”。
  謝 明攝

  “我終於來到故宮了,這就是我畫中的宮殿。”站在故宮太和殿前,9歲半的中法混血男孩羅雨果(Moulinier Hugo)望著紅牆黃瓦的巍峨宮殿,亮閃閃的眼睛裡滿是興奮。

  羅雨果生活在法國裡昂,從7歲起學習古琴。2024年的春天,他在參加“雲游故宮·凡爾賽宮”AI繪畫大賽時,借助AI工具生成了一幅期待已久的畫面:春日的故宮,繁花絢爛,一個小男孩身著一襲藍色漢服,坐在石階上撫弄古琴,神情陶醉。

  “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帶著自己心愛的古琴回到北京,在古色古香的故宮內彈奏。”這個在羅雨果心中珍藏許久的夢想,今年夏天終於成真了!

  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與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中法兒童古琴交流活動。羅雨果在跟隨媽媽回中國度假期間,與兩名中國小朋友一起參加活動,逛故宮、學古琴,體驗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在真摯的交流中收獲美好的友誼。

  “解鎖”故宮,領略中軸線上的精妙設計

  “我知道故宮已經600多歲了,這裡住過24個皇帝。今年還是故宮博物院建立的第100年。”聽說要去參觀故宮博物院,羅雨果充滿期待,早早便開始做功課,“刷”了許多介紹故宮歷史的視頻。

  羅雨果的媽媽是北京人,他幾乎每年夏天都會跟媽媽回國探親,卻一直沒有機會“打卡”故宮。這次,終於圓夢!

  和羅雨果一起逛故宮的,還有兩名同樣熱愛古琴的中國小朋友,8歲半的陳家禾和11歲的謝雲韜。

  游覽開始前,孩子們熱切分享著自己對故宮的了解:“這是我第一次來故宮,我從沒見過這麼高大威嚴的宮殿”“這是我第4次來故宮,每次來都能學到新知識”“聽說屋檐上有許多可愛的‘動物’,咱們一會兒仔細看看”……

  沿著中軸線一路前行,宏偉的宮殿群漸次展開,孩子們的驚呼聲此起彼伏,好奇的問題一個接一個。

  “為什麼三大殿的基座上有這麼多漢白玉石雕龍頭?”面對羅雨果的疑問,故宮博物院社會教育部工作人員陳曦解釋道,這些“龍頭”是排水設施,確保排水順暢以及故宮的長久安全。“中國工匠的設計太精妙了!怪不得故宮600多年了還能保存這麼好。”羅雨果贊嘆道。

  “你們看,這個檐脊上‘坐’著一群小動物。”剛走到太和殿背面,陳家禾便指著屋檐上的“呆萌天團”,招呼小伙伴們往上看。

  “這些‘小獸’可不簡單,它們的學名叫作‘屋脊獸’,每個屋脊獸都有特殊的寓意,寄托古人祈求平安、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陳曦向孩子們介紹道。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整個北京城的中軸線,正是以故宮為中心向南北延伸。咱們參觀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在這條中軸線上。”謝雲韜也充當起羅雨果的“導游”。

  切磋琴技,收獲高山流水般的真摯情誼

  對於3名古琴小愛好者來說,正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大聖遺音——鐘粹宮古琴藝術展”可不能錯過。

  踏進展廳,幽靜的室內,一張張古琴陳列在展櫃中,古朴典雅,時間仿佛在此凝滯,千百年前的裊裊琴音似乎仍在梁柱之間環繞。

  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研究館員孫召華向孩子們介紹,故宮博物院與古琴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明清皇宮紫禁城中曾經琴聲不斷、名琴羅列。展廳內的9張院藏古琴,便涵蓋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

  “老師,這張古琴有多老?”羅雨果指著一張名為“飛泉”的古琴問道。孫召華答道:“這是一把晚唐時期的古琴,已經1200多歲了。”羅雨果聽完了,不禁驚嘆:“那它比紫禁城還年長許多呢!”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琴最初為五弦,相傳后來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成為七弦琴。”孫召華一邊說,一邊引導孩子們來到南宋“海月清輝”琴的展櫃旁,讓大家仔細觀察琴身背面的歷代文人題銘。“這些題銘反復提及一個名字‘成連’,他有一位很有名的學生——俞伯牙。”

  這個熟悉的名字讓孩子們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出:“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中的伯牙!”

  “當年,俞伯牙師從成連習琴3年,技藝純熟,卻欠缺神韻。於是,成連將伯牙帶到東海蓬萊仙島感悟自然。夜幕降臨,伯牙獨處海島之上,望著海上升起的明月,聽著海浪的聲音,沉浸其中,真切體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於是,他頓時開悟,明白了彈琴不僅要技藝嫻熟,更要灌注情感,技藝與情感相融,才能真正打動人。伯牙根據這段被大自然移情的機遇,創作出名曲《水仙操》。”孫召華的一番講解,讓孩子們思緒飛揚,指尖躍躍欲試。

  而在故宮內的紫禁書院,來自中央民族樂團的古琴演奏家已在等候孩子們,一堂古琴課即將開講。

  端坐琴前,調心、調身、調息,保持呼吸、動作與思想的專注……在古琴演奏家的指點下,孩子們輕拂琴弦,空靈的琴聲從指尖流淌而出。

  學琴2年的謝雲韜彈奏了一曲拿手的《春風》,節奏明快。陳家禾學琴1年多,彈奏了開指曲《仙翁操》,勾起羅雨果的學琴記憶,這也是他在法國學琴時的入門練習曲。而羅雨果彈奏的法國兒歌《雅克兄弟》,引得謝雲韜和陳家禾輕聲跟唱,原來中國兒歌《兩隻老虎》正是改編自這段法國旋律。在飄蕩的音符中,三顆稚嫩的心貼得更近。

  課程結尾,古琴演奏家為孩子們演奏了名曲《流水》,琴聲清澈悠揚,時而如清泉流淌,時而如瀑布奔騰。

  “我在法國就聽過《高山流水》的故事。中國的兩位古人伯牙和子期,他們相互了解、相互欣賞,成為心靈相通的知音。今天,我和兩名中國小伙伴一起游覽故宮、看古琴展,聽老師彈奏《流水》,也成為很好的朋友。”羅雨果說。

  筆走丹青,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繪有抽象蛙紋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陶壺,裝飾著蓮花、寶相花、飛天等紋樣的北朝青瓷罐……在“筆走丹青 瓷上摹古”體驗環節,故宮博物院藏陶瓷器上的豐富紋飾讓孩子們大開眼界。聽完老師的講解,孩子們拿起彩色畫筆,在白瓷杯上繪制自己喜愛的圖案。

  陳家禾畫的是黃色的回紋和錢紋。謝雲韜畫的是雲肩紋、蕉葉紋,還用一組朵梅紋裝飾杯把。“我喜歡畫畫,這些傳統紋樣獨特又美觀,讓我很想臨摹。”謝雲韜說。

  羅雨果偏愛動物紋,尤其是富有東方韻味的龍紋、鳳紋。“中國的瓷器很精美,我想把今天學到的陶瓷知識介紹給法國的朋友們。”

  走出神武門,來到大高玄殿。這裡正在舉辦“騰躍古今——馬文化數字藝術展”,借助沉浸式投影、三維互動、知識圖譜等前沿技術手段,展示故宮博物院院藏500余件與馬相關的超高清文物影像。

  走到展廳中央,弧形大屏幕上一幅由各種馬組成的長卷,迅速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這些馬的形象來自故宮博物院院藏古畫。當拍手聲響起,馬兒好像被喚醒,仰天嘶鳴、呼朋引伴,畫面開始變換,更多的馬文物展現在屏幕上……

  “這匹白馬太帥了!”當一匹健碩俊美的白馬從畫軸中“走”出來,孩子們不禁贊嘆道。原來這是意大利籍清宮畫家郎世寧所繪《十駿圖》之首——萬吉骦。

  “我喜歡馬,這個展覽非常有趣。法國也有很多馬的圖畫、雕塑,它們比較像真的。中國文物中的馬有許多樣子,有些和現實中的很不一樣。”羅雨果說,“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件馬背上趴著猴子的玉器,很可愛,我正好是屬猴的。”通過講解,他知道了這種造型蘊含著“馬上封侯”的美好寓意。

  參觀結束,孩子們意猶未盡。陳家禾說:“這次活動讓我收獲了知識和友誼。我們之間好像有說不完的話題。”謝雲韜希望今后有機會走出國門,和不同國家的人交流,了解他們的文化和習俗,感受不同文明的魅力。

  臨別時,羅雨果在一張彩紙上寫下了活動中學會的一個漢字——“和”。“故宮三大殿的名字中都有‘和’字。講解老師說,‘和’在中國特別重要,可以組成很多美好的詞匯。好朋友之間和和氣氣,家人之間和和美美,國家和國家之間和和睦睦,世界就會更加美好。”羅雨果說。

(責編:郝孟佳、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