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鮮活生動的文化課”
——合肥師范學院積極開展沉浸式體驗與互動教學


取青檀皮、浸山泉水,經108道純手工工序,一張嶄新的宣紙方才呈現在合肥師范學院“小先生”們眼前。
安徽涇縣是著名的“宣紙之鄉”。在這裡,“小先生”們沉浸式體驗了從原料採集到晒紙砑光的宣紙全流程制作技藝,再回到“行知學堂”中,將所學傳授給孩子們。今年夏天,像這樣的“行知學堂”有227所,遍布安徽及周邊省市。
合肥師范學院校長方東玲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學院立足師范辦學使命和特色,利用寒暑假和業余時間組織大學生志願者深入城鄉,踐行“小先生制”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廣泛舉辦免費公益學堂——“行知學堂”。“其中,非遺文化傳承是每所‘行知學堂’的必修課。”方東玲說。
在安徽合肥一所“行知學堂”裡,合肥師范學院美術系教師郭益正耐心指導著孩子們,幫助他們掌握徽派版畫的印刷技巧,讓每個孩子印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有個孩子把馬頭牆印成了‘小房子戴帽子’,反倒有了種天真的趣味。我想,這正是非遺的生命力,當孩子們舉著作品互相‘炫耀’時,關於徽州的故事已經悄悄融入他們心裡。”郭益感慨。
在合肥另一所“行知學堂”裡,投影幕布上演繹著從漢代“帷中影像”到宋元市井皮影戲的變遷,來自合肥師范學院物理與材料工程學院的“小先生”們在一旁講解著驢皮、牛皮等不同材質的特性,解析鏤空紋樣裡藏著的吉祥寓意。實操環節,孩子們有的給武將皮影添上象征勇猛的火焰紋,有的為旦角皮影刻上寓意純潔的蓮花紋,在一筆一畫、一涂一抹中,賦予了古老藝術充滿童趣的表達。
池州儺戲被譽為“戲曲活化石”。在安徽池州,合肥師范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攜手池州市秀山門博物館,打造了一所別有趣味的“行知學堂”。“‘儺面具’是池州儺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面具由匠人選用楓木精心雕刻,再涂以蛋清上色,存放百年仍不裂損。面具還具有獨特的動態效果,能夠眨眼和動嘴……”學堂上,秀山門博物館副館長王青林一邊講解,一邊帶領孩子們制作“儺面具”。“這簡直是‘會說話的木頭’!”小學員趙欣然激動地說。
今年夏天,合肥師范學院將10余項非遺項目搬進“行知學堂”,通過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學堂、實地參觀教學、開設專題工藝課等方式,開展一系列沉浸式體驗與互動教學,讓“小先生”們與孩子們充分交流學習。
“溫潤的宣紙、厚重的版畫、靈動的儺戲……充滿魅力的非遺文化紛紛走進‘行知課堂’,這不僅是一堂堂鮮活生動的文化課,更是一堂堂主題鮮明的‘大思政課’。”合肥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徐成鋼說。
(記者 丁一鳴 常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