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每一堂課,都是一次中國文化之旅”

——專訪泰國前教育部長素察

本報記者 章念生 白元琪
2025年08月14日08: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小字號

  圖為素察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本報記者 白元琪攝

  “中文教育在泰國的蓬勃發展,為雙邊關系注入了持久動力。”泰國前教育部長素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泰中兩國加速共建“一帶一路”,中文教育日益成為增進青年交流、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

  素察祖籍中國廣東,自幼深受中華文化熏陶。2012年卸任教育部長后,他前往北京大學進修中文兩個月。回國后,他走進朱拉隆功大學孔子學院,開啟長達12年的中文學習歷程。

  “我退休后有三大樂事:健身、打坐、學中文。”素察笑著說,學習中文既是掌握一門語言,更是一段尋根之旅,是融入中國文化、讀懂中國社會的必經之路。起初,他每周上兩節課,每次兩小時。隨著興趣日益濃厚,他主動增加課時,並涉獵書法、國畫、象棋等中國傳統技藝。“漢字是一門藝術。”他為自己起了中文名字“張國泰”。

  據素察的中文老師介紹,他詞匯豐富,讀寫功底扎實,漢語水平基本達到六級標准,日常能流暢閱讀中文報刊,尤偏愛政經類文章與中國傳統經典作品。“我常讀《孫子兵法》《論語》,從中感悟治國之道。”採訪間,他時常穿插引用中國歷史典故,自稱前不久剛追完《大秦帝國》《三國演義》等劇集,對秦始皇、劉備、曹操等人物印象深刻。“我開車時常聽中國歷史有關的播客,越學越上癮。”他說。

  學習中文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素察表示,很多漢字字形不同卻讀音相同,有些字長得相似讀音卻完全不同,比如“秦”和“泰”,起初常常混淆。盡管住所距孔子學院需1小時車程,但他仍堅持每周兩次到校上課,整整8年未曾間斷。后來課程轉為線上,他依舊一節課不落。“對我來說,每一堂課,都是一次中國文化之旅。”他說。

  在擔任泰國教育部長期間,素察大力推動中文教育發展,為中方教師志願者赴泰任教提供政策支持。他回憶道,當年泰方與中國國家漢辦密切合作,不斷擴大志願者規模,“從最初每年僅幾百人,增長到2018年高峰時約1800人,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如今,泰國已累計接收超過2萬名中文教師志願者,分布在全國1000多所學校,為數百萬名學生提供了中文教學支持。他說:“我在任時主張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現在在泰國,從小學到大學,多層級學校都已開設漢語課。”

  不久前,素察赴廣州出席會議,在華南師范大學校園偶遇一批正在學習中文的泰國青年。“他們大多已步入職場,卻仍堅持學習中文。有人告訴我,學成后打算回國從事榴蓮出口工作,掌握中文有助於更好對接中國市場。”素察表示,隨著中國影響力不斷上升,越來越多泰國青年主動學習中文,為兩國人才合作注入青春活力。

  作為一位資深政治家,素察長期關注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政策連續性強、前瞻性足,推動經濟長期穩健發展。“比如電動車領域,中國多年前便開始布局,如今技術領先、市場廣闊,值得泰國借鑒。”素察特別提到,當前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而中國依然保持約5%的增長率,展現出驚人的發展韌性與活力。

  素察認為,學習中文是深化文化互鑒的紐帶,掌握中文有助於深入理解中國的發展脈絡,洞察時代變革的契機。“中文教育的普及,為泰國青年開啟通向更廣闊世界的大門。”

  採訪結束時,素察用接近標准的中文微笑著說:“活到老,學到老。學中文讓我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厚度,也讓我相信交流合作能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