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樂架起溝通之橋


![]() |
王加琦在倫敦唐人街表演古箏。 |
![]() |
王加琦(左)在教外國學生彈古箏。 |
王加琦從小喜歡演奏音樂,目前是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博士生。來到英國求學后,王加琦在倫敦唐人街演奏中國民樂,並將自己的表演視頻上傳網絡,吸引許多人關注。
王加琦坦言,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更多人了解、喜歡中國民樂。除了表演外,她還在當地孔子學院舉辦中國文化講座,向外國人教學中國樂器。
“加琦彈的是中國古箏”
王加琦兒時受父母影響,和民樂結緣,開始學習古箏。她說:“我覺得古箏是件‘多面’的樂器,亦柔亦剛。古箏曲子大多抒情,但在演奏中,可以通過手法表現出力量,層次豐富。”
開啟留學生涯后,王加琦帶上古箏來到倫敦。“我是演奏專業的留學生,在國外看見街頭有人表演時,心想,為何我不嘗試一下?”說干就干,她決定在倫敦唐人街表演。
“這裡中國元素多,有不少中國餐館、商品店和紀念品店。每次我來演出都有一種親切感,好像回家了。”
在表演過程中,有不少游客對王加琦手裡的樂器產生好奇。她說:“很多人之前對中國樂器不了解。后來,我制作了介紹古箏的資料,放在現場,方便大家知道得更全面。我的古箏上還挂著一個熊貓玩偶,不少人看到之后,一下就知道,我來自中國,這是中國的樂器。”
王加琦說:“在學校,同學知道我的經歷后,會去網上搜古箏視頻,也有人主動幫我介紹,告訴更多人‘加琦彈的是中國古箏’。”
古箏演奏常為坐姿,王加琦在表演時選擇了站姿。
“街頭觀眾習慣與演奏者保持距離。起初我發現,如果坐下演奏,大家即使面露好奇,也會圍在離我比較遠的地方。”
站姿演奏包含著她的小心思:“觀眾也是站著的,這能拉近我們的心理距離,他們不自覺靠近我。而且,我一般都穿馬面裙演出,觀眾可以更好欣賞馬面裙裙擺上的中國元素,有人就曾問我這是什麼服裝。”
通常表演結束后,王加琦還會大方地邀請觀眾上前,體驗一把古箏。“出門演出時我會帶一件更小尺寸的古箏,小朋友圍過來時,我教他們彈一些耳熟能詳、容易上手的兒歌,比如《瑪麗有隻小綿羊》《兩隻老虎》《一閃一閃亮晶晶》等。”
“讓演出更有新意”
在表演中,王加琦希望發揮專業優勢,通過改編、融入別的形式創新。比如,她曾在樂曲中加入敲擊古箏的聲音。她說:“古箏能敲,敲起來很有力量感。在輕柔的音樂裡融入打擊樂聲可以增加氣勢。”
王加琦坦言,如果改編曲目,每次表演前都會付出很多心血。
“我會一點點打磨細節。表演前,我會錄一個預制版聽,直到自己滿意了才會去演奏。”她說,“我還在嘗試更多古箏演奏的形式,希望在原曲基礎上做出差異化,讓演出更有新意,也更吸引人。”
除了演奏古箏,王加琦還會演唱古風歌曲,如《探窗》《精衛》等。“大學時,我學過聲樂演唱,當時導師教會我民族戲腔技法,它是以京劇、昆曲等傳統戲曲為基礎,結合現代音樂元素形成的特色唱法。在英國,很多人沒有聽過戲腔。我唱完之后,就會有觀眾問,‘你剛才表演的是什麼?’我會向他們解釋,這是中國的戲曲唱腔。”她說。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
2024年冬天,王加琦受邀前往謝菲爾德大學孔子學院做中國傳統文化講座,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文化交流。
“上半場我以講解為主,同他們介紹古箏的歷史文化背景、音色和技法。”她說,“豎琴和古箏比較相似,都是撥弦類樂器,音色也可以互相模仿。我拿豎琴作為切入點,引入更多古箏和中國樂器知識。”
講座聽眾大部分都有音樂基礎,到了下半場,王加琦設置了互動環節。
“很多學生學過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或者會唱歌劇。一般而言,樂器可以直接被演奏出‘哆來咪發唆拉西’7個音節。但古箏有些特別,沒法直接演奏出‘發’和‘西’兩個音,我告訴他們,我可以像變魔術一樣變出這兩個音節。”
於是,王加琦給在場學生現場教學古箏技法,“通過揉弦、壓弦、滑弦等手法,我演奏出了古箏‘藏起來’的音節,大家很感興趣,紛紛試著學習。”
王加琦還收獲了不少與當地民眾互動的感動瞬間。一次演出結束,觀眾要求她返場演奏,她選擇了《漁舟唱晚》。
她說:“表演這首曲目時,我希望呈現出夕陽映照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感覺。”
演奏結束,現場一位英國觀眾對王加琦說,樂曲讓她想起了在海邊看日落的場景。王加琦說:“雖然我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被音樂感染情緒,藝術是沒有國界的。”
隨著表演經歷的增加,王加琦在當地被越來越多人知道。
“現在,已經有外國人向我詢問,想要學習中國樂器,我也開始進行一些古箏教學工作。”她說,“未來,我會繼續創作更多作品,讓更多外國人通過音樂,了解我們的文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